![]() ![]() |
|||
野性非洲:稀树草原的精灵与猛兽(三) | |||
作者:徐连博 文章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04-16 12:16:5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赛伦盖蒂的牛羚演化出一套抵抗死亡的策略。它们不能离开青草,因此必须跟着雨水走。每年,牛羚从北部南下、东行、西进,最后再回到北方,这一大圈跋涉的长度有1500多公里。象群也要迁徙,在滴水不进的情况下,成象和幼象可以连续走3天。这些动物能闻到好几英里以外的暴风雨,什么也挡不住一心寻找新鲜青草的牛羚的去路。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迁徙。在稀树草原边上林地生活的动物没有办法走远路。水牛身躯庞大,而且每天都要喝水。通常它们可以适应旱季里枯瘦的青草,但在干旱严重的时候,草枯得连水牛都养不活。在水牛饿得半死之际,狮子将趁机发动攻击。但虽然饿得腿软,水牛仍然能够给狮子造成致命伤害。 狮子是靠力量称王,而不是以数量取胜。它们的稀少珍贵超出人们的想像。每800只草食动物才有1头狮子。而它们的身体构造和水牛一样不适合长途跋涉觅食,幼狮起码要长到1岁才能走远路。严重的干旱威胁下,狮群将被困住进退两难。食物越来越少,母狮的乳汁也不再分泌。最先受苦的是幼狮,有时甚至被整窝饿死。在偶尔出现的极度干旱环境下,甚至从印度洋吹来的活命雨云也因为南美洲的气候变化而被迫改道后,生命就开始苦苦挣扎。 雨终于落下来的时候,生命又活跃起来。经过彻底的滋润,雨林很快重回大地,草地和雨林像跷跷板此起彼落。稀树草原的美在于应变迅速,多采多姿:平原上点缀着林地和树丛,提供庇护、荫凉以及水坑和各种食物。这种多样化的景观有个好处,就是鼓励动物适应环境。 进化完全的人类也在稀树草原上探索。他们的狩猎技巧在几百万年里磨练进步,不过这也使草原上的猎物有机会演化出相应的对策。人类掌握了引火的技术,并把草原修改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枯死的草被烧掉,灌木丛成为空地,这样毒蛇水牛等危险动物就无所遁形。5000年前,黄牛被人类引进稀树草原,人类将草原看做可被开拓的处女地。大火过后,空地给人类耕种,生长新的青草喂养牛群。每年烧掉的草原林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人类带来的破坏已经相当可观。 今天的稀树草原,是经过动物的踩踏、人类的开垦、还有地质及气候的演变才造就出来。这里生存的核心就是多样而且多变,养份的循环快速而有效,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这片大地有许多别处没有的动物。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洲的广大辽阔。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大陆几乎相当于南美洲的2倍。也因此使得这块大陆上的气候比较平和而没有剧烈的变化。展望未来,空间仍然是数量庞大的动物生存的关键。 稀树草原的动物比非洲任何其他地方的动物更需要空间,它们需要追随雨水的旅行空间,需要空间来应变未知的自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