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赛马场是一个罗马竞技场,曾是拜占庭帝国京城君士坦丁堡的体育和社交中心。现如今这里是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它紧邻蓝色清真寺,是一个西南-东北走向、狭长型的广场。
苏丹艾哈迈德广场
在古代,赛马和双轮战车赛车是受欢迎的休闲活动,在希腊化时期(通常被认为是希腊古典时代和罗马文化间的过渡时期)、古罗马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希腊城市,赛马场都很常见。
第一座赛马场修建于拜占庭时代,当时它是一个省会城市。公元203年,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重建了该城,扩建了城墙,并修建了赛马场,用于战车比赛和其他娱乐项目。
广场与蓝色清真寺一墙之隔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将首都从罗马迁往拜占庭,并将该城更名为新罗马,很快又更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大规模扩建城市,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修复赛马场。赛马道呈U形,估计长约450米,宽约130米,能够容纳10万观众。在整个拜占庭时期,赛马场是城市社会生活的中心。
君士坦丁堡始终未能从第四次十字军的破坏中得到恢复,直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那时,跑马场已成为一片废墟。1453年,这座城市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由于土耳其人对赛车不感兴趣,赛马场原来的用途逐渐被人遗忘。但是,这个地方始终没有建造建筑物,而且还被用于各种庆典活动,例如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儿子隆重豪华的割礼仪式,持续了几天之久。在奥斯曼帝国的绘画中,竞技场的座椅和纪念建筑仍然完好无损。今天,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的平面和尺度,都大致相当于已消失的赛马场。
蛇柱
为了美化新首都的形象,君士坦丁和他的继任者,特别是狄奥多西大帝,将来自帝国各地的艺术品,运到君士坦丁堡。在赛马场的中央,是来自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普拉提亚三脚祭坛,现在称为蛇柱。这座祭坛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为了庆祝希腊人在波斯战争的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其顶端是由三个蛇头支持的金碗。君士坦丁下令将其从德尔斐移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中间。在第四次十字军期间,金碗被破坏或被盗。至于蛇头,迟至17世纪末才被破坏。在土耳其征服后的最初的几个世纪中,它们仍然存在,因为许多奥斯曼绘画都描绘了这些蛇头。部分蛇头已被复原,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展出。今天,德尔斐三脚祭坛仅剩的就是它的下部,称为“蛇柱”。
奥斯曼帝国绘画
许多奥斯曼帝国绘画显示,在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的最初数十年,这些蛇头仍然存在。这是158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仪仗队经过赛马场时的情景。
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
狄奥多西大帝在公元390年从埃及购买了一块粉红色花岗岩雕刻的方尖碑,竖立在赛道内侧。这块方尖碑原本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思三世(公元前1479—1425年)为纪念他的胜利而建造的,原来矗立在埃及卢克索卡纳克神庙门前。狄奥多西大帝将其切割成三块,运回君士坦丁堡,并加装大理石底座,现在所见的碑体是其中顶端的一段。这块方尖碑已存在近3500年,仍然保存完好。